设为首页  |  加入收藏
客服在线
qiming    215610739
qiming    645541080
qiming    78268261
qiming    597464876
qiming    1049713365
qiming    924850236
qiming    1034189510
 
 
阅读详情
 
电视摄象机
时间: 2011-8-14 10:56:41 来源:
 

§4.2 电视摄象机

电视摄象机是一种景物图象变换成电视信号的装置。它是电视系统中的关键设备,其性能之优劣,直接影响最终电视图象的质量。摄象机采用的摄象器件分为两类:摄象管理和固体摄象器件。它们都是利用某一种光电效应,使图象的光信号转换成电荷,构成相应的象素并在微小电容中暂时存贮。摄象管利用电子束对象素进行扫描,读取电荷形成电视图象信号;而固体摄象器件采用固体扫描方式读取象素的中电荷。

按摄象机的功能,可分为黑白摄象机和彩色摄象机两类。彩色摄象机又分为单管(片)、两管(片)、三管(片)三种形式。单管式彩色摄象机有频率分离式、相应分离式、三电极式和阶梯能量式等多种方式。广播电视普遍采用三管(片)式摄象机;由于单管(片)彩色摄象机具有体积小、重量轻、价廉、调整方便等优点,故在应用电视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应用。下面着重介绍三管(片)式彩色摄象机的工作原理。

4.2.1 三管(片)式彩色摄象机

图4.2-1为三管式彩色摄象机组成方框图,它主要分为三部分:①机头部分;②视频图象信号处理;③编码器,彩色同步机和彩条发生器。过去这三部分是分开的,机头部分自成一体,并放置在活动的三脚云台上,由摄象员操作拍摄;后两部分设置在固定在机柜内。随着小型化的发展,当前的便携式摄象机上已能将这三部分合成一体了,其重量与体积都不超过原来的摄象机头。

摄象机头主要由摄象机的光学系统,摄象管及其附属电路,寻象器等组成。彩色景物的光象由变焦距镜头摄取,通过中性滤光片(为得到适宜的光通量)和色温滤光片(将不同的照明光源的色温转换为摄象机所要求的色温)后进入色棱镜,被分为解为三个基色光象,并分别投摄到相应摄象管的靶面而转换成电图象。管内电子束在偏转与聚焦系统作用下,实现良好的聚焦与扫描,从而获得符合一定扫描标准的随时间而变化的电信号。然后,三路微弱的电信号经各自预放器放大,再送到视频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加工与处理。

视频信号处理电路主要包括输入放大、增益调整、电缆校正、黑斑校正、彩色校正(线性矩阵电路)、轮廓校正、黑电平控制及杂散光补偿、γ校正、消隐混合等各级电路。经上述电路放大处理后输出的红、绿、蓝三基色信号还必须送入编码器,编制成需电视制式的彩色全电视信号。

绝大部分彩色摄象机都配置了彩色同步信号发生器,由它产生基准副载波和各种同步信号,供机头、视频处理与编码器三部分使用,这样使摄象机单独使用(配彩色摄象机)特别方便。若要与其他摄象机中信号源在整个电视系统中联合使用,还必须附加专门的外同步锁相电路,使本机同步信号发生器与外同步信号(系统统一供给)锁相。另外,在摄象机内还附设彩条发生器和专用测试信号发生器,供调整与维修使用。

为了取景并随时掌握摄象机工作状态,每台摄象机上还附加一台寻象器。寻象器分光学型与电子型两类。光学型寻象器类似照相机上的取景器;而电子型寻象器实质上是一台小型的电视图象监视器,它利用摄象机本身输出之信号,在寻象器的显象管荧光屏上显示出图象,这样既作为取景器用,同时也监视了摄象机电路的工作状态,并随时加以调整。目前常用的显象管屏幕的尺寸有1.5、3、5英寸等三种规格。

图4.2-2示出由固体摄象器件组成的三片式彩色摄象机的方框图。它与三管式彩色摄象机相比,具有大体相同的结构形式。它主要由摄象机的光学系统,固体摄象(CCD)器件,视频信号处理电路和编码器等部分组成。

4.2.2 摄象机的光学系统

摄象机的光学系统变焦距镜头、分色棱镜、中性滤光片和色温滤光片组成。它的主要作用是把被摄景物的彩色光,分成红、绿、蓝基色光,并成象在相应的摄象管靶面上。对于两管和单管彩色摄象机而言,色分解主要是由封装在摄象管靶面前的滤色条及有关电路来完成。

一、变焦距镜头

变焦镜头是一种能任意改变焦距而成象面位置固定不变的镜头。由于焦距变化使放大率或视场角改变,这样在拍摄过程中,对景物图象取景大小可任意连续变化,增强了艺术效果。

变焦镜头是由许多单透镜所组成。如图4.2-3所示,即为最简单的由两个凸透镜形成的组合透镜。设透镜1和透镜2的焦距分别为f1和f2,相互间的距离为d,则组合透镜的焦距为f,其大小取决于f1、f2和d,相互关系式为:

由上式可知,只要改变d的大小,就能使f相应变化。现在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若一个凸透镜(f1=+1)与一个凹透镜(f2=-1)形成组合透镜,则按式(4.2-1)可知,该组合透镜的焦距f=1/d,焦距直接与d成反比,故只要改变两透镜的相对位置,就能很容易地改变焦距。这就是变焦距镜头的最基本的原理。

设计时把一个单元透固定,另一个单元透镜相对前一个单元透镜移动,以改为d。这样做的结果,虽然f发生变化,但成象面的位置也相应的有所变化。为了固定成象面位置,还必须再增加第三单元透镜并相应一起移动。因此,实际使用的变焦镜头至少要有三组单元透镜,即调焦组、变焦组和象面补傍组。若要增长后截距,还需要增加第四组-物镜组。

二、分色棱镜

1.分色棱镜

图4.2-5所示的分色棱镜由(A)、(B)和(C)三部分粘合组成,其中在Mr和Mb面上分别蒸涂上不同厚度的干涉薄膜。当光线F投射到Mr面上时,能把红光R反射出来而让其它光透过。反射出来的红光投射到界面(1)上,因入射角较小,超过临界角而发生反射,于是R光经Fr射入R摄象管。透过Mr面上光到达Fb面时能把蓝光B反射出来而让余下的G光透过,反射出来的B光在界面(2)上全反射后穿过Fb而到达B摄象管。透过的G光经(C)部分穿过Fg到达G摄象管。光线在介质中所走的路程与介质折射率的乘积称为光程,R、G、B三路的光程应严格一致。Fr、Fb、Fg来进一步校正。

2.分色原理

干涉膜Mr和Mb所以会射出某些波长的光而透射其他波长的光,其原理可由图4.2-6说明。

图中折射率为n0、厚度为d的干涉膜涂在折射率为n2的玻璃了。入射光从折射率为n1的空气中进入干涉膜的第一界面(1)时反射光为F1;透过的光在第二个界面(2)上又受到第二反射,该反射光透第(1)界面(也有一部分反射)进入空气的光为F2;如从C点向F1作垂线交于D点,并以C、D两点为基准。光束F1所走的光程n1.AD,显然比光束F2所走的光程n0.(AB+BC)短,其光程差

(4.2-2)

经过几何变换并在条件下,可得到

(4.2-3)

式中,α为光线进入薄膜的入射角。

根据光的波动理论,当两束光相位相反时,迭加后相互换消,故合成幅度最小;而相位相同时,合成幅度最大。因此,当式(4.2-3)中δ=λ2时,F1和F2相互抵消,反射光为零,即几乎全部透过;当δ=λ时,F1和F2加强,反射光幅最大,透射光几乎为零。这样,如n1、n0和α等均固定,则只要选择适当的膜厚d即可达到所需要反射光的要求。

三、色温校正和中性滤色

摄象机的光谱性曲线的设计和白色平衡的调整,都是对一定色温的照明而言的。目前摄象机都是按3200K照明色温设计的,它的白色平衡是按D65白色要求调整的。因此,在摄象机光学镜头中,都加有把3200K转换到6500K的D白色的色温转换。但在实际工作中,照明光源是变化的。如室外自然光照在早、中、晚,阴、晴天时,色温都不一样。这时,如用摄象机去拍摄任意色温照明时的景物,会产生严重的彩色失真。为了使摄象机在不同色温光照时,摄取的景物与3200K光照、平衡于D65白色时一样,必须对由于色温不同而引起的光谱能量分布的变化进行补偿。通常在摄象光学系统中加入色温校正滤色片,它具有一定的光谱特性。它刚好能补偿色温变化引起的光谱特性误差,把不同温的照射光源,转换到3200K色温光源。例如,把4800K的照射光转到3200K的滤色片呈浅桔色。一般摄象机都有几片色温滤色片,以适应不同光照时的色温转换要求。

当摄象管在强光下工作时,应减少光圈。但有时为了达到一定艺术效果,不允许减少光圈,这就需要在光路中加入减少光量的衰减器,即中性滤色片。其常用的透光率有100%、25%、10%、1.5%数种;而光谱响应特性应当平直。

 
版权所有© 启明家电维修网 | 联系我们
通讯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喻家华中科技大学喻园小区9栋17单元1002室 邮编:430074 电话:86-27-87542465 E-mail:fqm@qmstar.com